“设备树详解”的版本间的差异
(→#address-cells和#size-cells) |
(→CPU addressing) |
||
第141行: | 第141行: | ||
===CPU addressing=== | ===CPU addressing=== | ||
+ | 在讨论寻址时,CPU节点代表了最简单的情况。 每个CPU都分配有一个唯一的ID,并且没有与CPU ID相关联的大小。 | ||
+ | |||
+ | cpus { | ||
+ | #address-cells = <1>; | ||
+ | #size-cells = <0>; | ||
+ | cpu0: cpu@0 { | ||
+ | compatible = "arm,cortex-a7"; | ||
+ | device_type = "cpu"; | ||
+ | reg = <0>; | ||
+ | clocks = <&rcc CK_MPU>; | ||
+ | clock-names = "cpu"; | ||
+ | operating-points-v2 = <&cpu0_opp_table>; | ||
+ | nvmem-cells = <&part_number_otp>; | ||
+ | nvmem-cell-names = "part_number"; | ||
+ | }; | ||
+ | cpu1: cpu@1 { | ||
+ | compatible = "arm,cortex-a7"; | ||
+ | device_type = "cpu"; | ||
+ | reg = <1>; | ||
+ | clocks = <&rcc CK_MPU>; | ||
+ | clock-names = "cpu"; | ||
+ | operating-points-v2 = <&cpu0_opp_table>; | ||
+ | }; | ||
+ | }; | ||
+ | |||
+ | 在cpus节点,#address-cells被设置成了1,#size-cells被设置成了0。这是说子reg值是单独的uint32,它用无大小字段表示地址。在此情况下,这两个cpu分配到的地址为0和1。cpu节点的#size-cells是0因为每个cpu只分配到了一个单独的地址。 | ||
+ | |||
+ | 你仍然需要注意reg值班需要与节点名的值相匹配。按照惯例,如果一个节点有一个reg属性,那么这个节点名称必须包括unit-address,这是reg属性的第一个address值。 | ||
+ | |||
===Memory Mapped Devices=== | ===Memory Mapped Devices=== | ||
===Non Memory Mapped Devices=== | ===Non Memory Mapped Devices=== |
2021年3月17日 (三) 09:57的版本
目录
简介
在传统Linux内核中,ARM架构的板极硬件细节过多地被硬编码在arch/arm/plat-xxx和arch/arm/mach-xxx,比如板上的platform设备、resource、i2c_board_info、spi_board_info以及各种硬件的platform_data,这些板级细节代码对内核来讲只不过是垃圾代码。而采用Device Tree后,许多硬件的细节可以直接透过它传递给Linux,而不再需要在kernel中进行大量的冗余编码。导致ARM的merge工作量较大。
之后经过一些讨论,对ARM平台的相关code做出如下相关规范调整,这个也正是引入DTS的原因。
1、ARM的核心代码仍然保存在arch/arm目录下
2、ARM SoC core architecture code保存在arch/arm目录下
3、ARM SOC的周边外设模块的驱动保存在drivers目录下
4、ARM SOC的特定代码在arch/arm/mach-xxx目录下
5、ARM SOC board specific的代码被移除,由DeviceTree机制来负责传递硬件拓扑和硬件资源信息。
本质上,Device Tree改变了原来用code方式将硬件配置信息嵌入到内核代码的方法,改用bootloader传递一个DB的形式。对于嵌入式系统,在系统启动阶段,bootloader会加载内核并将控制权转交给内核,此外,还需要把上述的三个参数信息传递给kernel,以便kernel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。在linux kernel中,Device Tree的设计目标就是如此。
在devie tree中,可描述的信息包括:
1、CPU的数量和类别
2、内存基地址和大小
3、总线和桥
4、外设连接
5、中断控制器和中断的使用情况
6、GPIO控制器和GPIO使用情况
7、clock控制器和clock使用情况
它基本就是一棵电路板上的CPU、总线、设备组成的树,Bootloader会将这棵树传递给内核,然后内核来识别这棵树,并根据它展开出Linux内核中的platform_device、i2c_client、spi_device等设备,而这些设备用到的内存、IRQ等资源,也被传递给内核,内核会将这些资源绑定给展开的相应设备。
Linux内核从3.x开始引入设备树的概念,用于实现驱动代码与设备信息相分离。在设备树出现以前,所有关于设备的具体信息都要写在驱动里,一旦外围设备变化,驱动代码就要重写。引入了设备树之后,驱动代码只负责处理驱动的逻辑,而关于设备的具体信息存放到设备树文件中,这样,如果只是硬件接口信息的变化而没有驱动逻辑的变化,驱动开发者只需要修改设备树文件信息,不需要改写驱动代码。比如在ARM Linux内,一个.dts(device tree source)文件对应一个ARM的machine,一般放置在内核的"arch/arm/boot/dts/"目录内,比如stmp1a-dk1参考板的板级设备树文件就是"arch/arm/boot/dts/ stm32mp157a-dk1.dts"。这个文件可以通过make dtbs命令编译成二进制的.dtb文件供内核驱动使用。
基于同样的软件分层设计的思想,由于一个SoC可能对应多个machine,如果每个machine的设备树都写成一个完全独立的.dts文件,那么势必相当一些.dts文件有重复的部分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Linux设备树目录把一个SoC公用的部分或者多个machine共同的部分提炼为相应的.dtsi文件。这样每个.dts就只有自己差异的部分,公有的部分只需要"include"相应的.dtsi文件, 这样就是整个设备树的管理更加有序。我这里用Linux4.19.94源码自带的goodix touchscreen触摸芯片为例来分析设备树的使用和移植。这个触摸芯片的设备树节点信息在" Documentation/devicetree/bindings/input/touchscreen/goodix.txt"有详细说明,其驱动源码是" drivers/input/touchscreen/goodix.c"。
基础知识介绍
- dts
硬件的相应信息都会写在.dts为后缀的文件中,每一款硬件可以单独写一份例如stm32mp157a-dk1.dts,一般在Linux源码中存在大量的dts文件,对于arm架构可以在arch/arm/boot/dts找到相应的dts,一个dts文件对应一个ARM的machie。
- dtsi
值得一提的是,对于一些相同的dts配置可以抽象到dtsi文件中,然后类似于C语言的方式可以include到dts文件中,对于同一个节点的设置情况,dts中的配置会覆盖dtsi中的配置。
- dtc
dtc是编译dts的工具,可以在Ubuntu系统上通过指令apt-get install device-tree-compiler安装dtc工具,不过在内核源码scripts/dtc路径下已经包含了dtc工具;
- dtb
dtb(Device Tree Blob),dts经过dtc编译之后会得到dtb文件,dtb通过Bootloader引导程序加载到内核。所以Bootloader需要支持设备树才行;Kernel也需要加入设备树的支持;
DTS结构
/dts-v1/; / { node1 { a-string-property = "A string"; a-string-list-property = "first string", "second string"; // hex is implied in byte arrays. no '0x' prefix is required a-byte-data-property = [01 23 34 56]; child-node1 { first-child-property; second-child-property = <1>; a-string-property = "Hello, world"; }; child-node2 { }; }; node2 { an-empty-property; a-cell-property = <1 2 3 4>; /* each number (cell) is a uint32 */ child-node1 { }; }; };
device tree的基本单元是node。这些node被组织成树状结构,除了root node,每个node都只有一个parent。一个device tree文件中只能有一个root node。每个node中包含了若干的property/value来描述该node的一些特性。每个node用节点名字(node name)标识,节点名字的格式是node-name@unit-address。如果该node没有reg属性(后面会描述这个property),那么该节点名字中必须不能包括@和unit-address。unit-address的具体格式是和设备挂在那个bus上相关。例如对于cpu,其unit-address就是从0开始编址,以此加一。而具体的设备,例如以太网控制器,其unit-address就是寄存器地址。root node的node name是确定的,必须是“/”。
也就是说设备树源文件的结构为:
- 1个root节点”/”;
- root节点下面含一系列子节点,“node1” and “node2”
- 节点node1和下又含有一系列子节点,“child-node1” and “child-node2”
- 各个节点都有一系列属性
- 这些属性可能为空,如an-empty-property
- 可能为字符串,如a-string-property
- 可能为字符串树组,如a-string-list-property
- 可能为Cells(由u32整数组成),如second-child-property
DTS语法介绍
了解了基本的device tree的结构后,我们总要把这些结构体现在device tree source code上来。在linux kernel中,扩展名是dts的文件就是描述硬件信息的device tree source file,在dts文件中,一个node被定义成如下格式:
[label:] node-name[@unit-address] { [properties definitions] [child nodes] }
“[]”表示option,因此可以定义一个只有node name的空节点,label方便在dts文件中引用。
基本数据类型:
- text string(以null结束),以双引号括起来,如:string-property = “a string”;
- cells 是32位无符号整形数,以尖括号括起来,如:cell-property = <0xbeef 123 0xabcd1234>;
- binary data 以方括号括起来,如:binary-property = [0x01 0x23 0x45 0x67];
- 不同类型数据可以在同一个属性中存在,以逗号分格,如:mixed-property = “a string”, [0x01 0x23 0x45 0x67],<0x12345678>;
- 多个字符串组成的列表也使用逗号分格,如:string-list = “red fish”,”blue fish”;
dts的组成
compatible
每一个dts文件都是由一个root的根节点组成,内核通过根节点“/”的兼容性即可判断它启动的是什么设备,其代码结构如下
C++ Code
/ { model = "HQYJ FS-MP1A Discovery Board"; compatible = "st,stm32mp157a-dk1", "st,stm32mp157", "hqyj,fsmp1a"; aliases { ethernet0 = ðernet0; serial0 = &uart4; serial5 = &usart3; }; chosen { stdout-path = "serial0:115200n8"; }; ... ... };
model属性值是,它指定制造商的设备型号。推荐的格式是:“manufacturer,model”,其中manufacturer是一个字符串描述制造商的名称,而型号指定型号。
compatible属性值是,指定了系统的名称,是一个字符串列表,它包含了一个“<制造商>,<型号>”形式的字符串。重要的是要指定一个确切的设备,并且包括制造商的名字,以避免命名空间冲突。
chosen 节点不代表一个真正的设备,但功能与在固件和操作系统间传递数据的地点一样,如根参数,取代以前bootloader的启动参数,控制台的输入输出参数等。
#address-cells和#size-cells
port { #address-cells = <1>; #size-cells = <0>; ltdc_ep0_out: endpoint@0 { reg = <0>; remote-endpoint = <&sii9022_in>; }; };
#address-cells = <1>: 基地址、片选号等绝对起始地址所占字长,单位uint32。 #size-cells = <1>: 长度所占字长,单位uint32。
CPU addressing
在讨论寻址时,CPU节点代表了最简单的情况。 每个CPU都分配有一个唯一的ID,并且没有与CPU ID相关联的大小。
cpus { #address-cells = <1>; #size-cells = <0>; cpu0: cpu@0 { compatible = "arm,cortex-a7"; device_type = "cpu"; reg = <0>; clocks = <&rcc CK_MPU>; clock-names = "cpu"; operating-points-v2 = <&cpu0_opp_table>; nvmem-cells = <&part_number_otp>; nvmem-cell-names = "part_number"; }; cpu1: cpu@1 { compatible = "arm,cortex-a7"; device_type = "cpu"; reg = <1>; clocks = <&rcc CK_MPU>; clock-names = "cpu"; operating-points-v2 = <&cpu0_opp_table>; }; };
在cpus节点,#address-cells被设置成了1,#size-cells被设置成了0。这是说子reg值是单独的uint32,它用无大小字段表示地址。在此情况下,这两个cpu分配到的地址为0和1。cpu节点的#size-cells是0因为每个cpu只分配到了一个单独的地址。
你仍然需要注意reg值班需要与节点名的值相匹配。按照惯例,如果一个节点有一个reg属性,那么这个节点名称必须包括unit-address,这是reg属性的第一个address值。